引言
进入21 世纪,中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2000—2009 年的10 年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46.6%,年均增长约1.2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 亿人增至6.2 亿人,净增1.6 亿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深圳等一批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先后超过百万量级,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 609 万辆增至6 281 万辆,净增4 672 万辆,年均增长16.3%。
在这一大背景下,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城市交通问题开始成为困扰中国大城市的普遍难题。交通拥堵首先出现在几个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并在短短几年间迅速蔓延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甚至一些中小城市也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且愈演愈烈。
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尽管城市交通拥堵具有普遍性,但处于不同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出现的交通拥堵特点都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交通拥堵呈常态化和区域蔓延趋势。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千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其主要特点是拥堵呈常态化,并逐步由中心城区蔓延至市区外围,拥堵的时段、范围不断扩大。以北京市为例,交通拥堵指数已由奥运会后的5.1 增至6.7,进入中度拥堵等级。二环内拥堵问题更为突出,部分时段拥堵指数进入严重拥堵等级,部分主干路早、晚高峰时段运行速度低于15 km/h。全路网工作日日均拥堵时间超过4 h。
(2)通勤时间主要干路严重拥堵。这种现象在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最为突出,其主要特点是潮汐性,即拥堵问题主要出现于早、晚高峰时段通勤需求比较集中的交通走廊,且基本为单方向的交通拥堵。
(3)部分路网节点的局部拥堵。这种状况在中等城市以及大城市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少数交叉口拥堵严重,成为路网交通运行的瓶颈。其特点是,拥堵通常发生在路网的关键部位,或者仅在一个交叉口处独立地出现交通堵塞,即“点拥堵”。但是,若这类拥堵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会呈现“点–线–面”蔓延的趋势,即由交叉口的拥堵影响到与之相关联的路段和相邻的交叉口,甚至构成区域性交通拥堵,影响整个路网功能效率的发挥。
(4)交通秩序混乱、机非混行造成道路通行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在中小城市中尤为突出,其主要特征是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及行人等多种方式混行,相互干扰,影响城市道路畅通。
以上四类交通拥堵问题在表现特征、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别。其中第三、第四类拥堵主要是由于局部交通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道路设计不合理、交通工程设施不完善、交通组织不当、交通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可通过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交叉口渠化改造、完善交叉口交通组织以及规范道路交通秩序等措施加以解决,而第一、第二类拥堵的形成则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需从城市规划布局以及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等层面寻求破解之道。